马驮沙
一片沙洲,一种生活。
matuosha

孤山的传说之一

人们都知道靖江有座孤山,这孤山是怎样来的?有一段神话。

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有一次跟碧灵山的百花仙子吵嘴。铁拐李气不过,就到弥陀佛那里借乾坤袋,搬山去塞碧灵山洞,不让百花仙子进出。弥陀佛不肯借,他就骗弥陀佛说:“搬山是为了帮人间填海防洪。”弥陀佛这才借给了他。他到霹雳山装了满满一袋山种,用张果老的驴驮着,自己躺在云端上喝酒,不知不觉就喝醉了。这时,百花仙子的妹妹百草仙子正外出云游,见铁拐李要装山塞自己的洞口,就趁他不注意,用灵芝宝剑把乾坤袋戳了一个洞。这样,袋里的山种从西天一路向东土抛撒,西面的山马上一个个地长了起来,多得不得了。等他到了碧灵山,铁拐李才发现袋子已经空了,他气得把袋子一甩,袋里仅存的一粒小山种抛到东海边,长起来了,就是现在的孤山。

张果老的毛驴驮山累得浑身无力,就站在前山休息,撤了一泡尿,前山就冲矮了下去,不再向上长。铁拐李走的时候,又把一副小金磨丢在山中,小金磨在山中不停地转,使山不断地长高,所以,孤山的后山比前山高。

孤山的传说之二

靖江有座孤山。为何叫孤山,大概是境内别无二山的意思。

据说。从前的孤山后山是活的,年年往上长。后山下有个很深很深的洞,当地的老百姓叫它仙人洞。仙人洞里有草,有泥,还有石粉,人们遇到生灾作难就上山弄点草呀、泥呀、石粉等东西作仙方给病人吃,吃了还能消肿退热哩。

有一次,有个小男孩上山去玩,听到山里有摇棉的棉车响声,他就到处寻找。一寻寻到山洞就朝里跑,跑啊,跑啊,在很深的地方看到里面有一部金绞车,一部银绞车,还有一个老太婆在摇棉。老太婆叹了一口气,对这个小男孩说:“你晓得,孤山象困牛,弟兄象对头,婆媳常淘气,姑嫂空作仇。要是她们和睦了,就好来搬金车。”

这个孩子一出洞来就把事倩告诉大家听,大家不相信,就一同去看。那晓得有一个女人没有教当④,尿急了,蹲在洞门口解手,污秽了仙人。只听“叭嚓”一声,洞门关闭了,大家什么也没有看到。从此,后山也不再长了。

孤山的传说之三

传说秦始皇和海龙王有瓜葛,秦姶皇想用他的宝鞭吆山填海塞龙王的大门。海龙王的女儿是秦始皇的媳妇,她听到秦始皇要填海塞龙门,大吃一惊,忧愁她父母会被压死在海里。就想了个计策,用一根假鞭塞给秦始皇,把真鞭换走。可是,不晓得出了什么差错,她的计策没有成功。

一天,秦始皇来到海边,对准一座大山,用宝鞭出劲打了两下,一座长山顿时变成三段。一段飞到南通,就是现在的狼山;一段留在江南,就是江阴的长山;还有一段飞落江北,就是我们现在的孤山。

(选自《靖江民间故事集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删。)

7小时前
matuosha

马驮沙的传说

马驮沙,靖江旧称之一,是以方言传讹、约定俗成而得名。

靖江古时先后为吴、越、楚之域。第一批来靖的牧马人大多是吴国人。三国·吴赤乌元年(238年)前,扬子江人海口百里之洲隆起,吴国将新涨出的大沙命名为牧马大沙。可吴语方言呼“大”为“驮”,讹“牧”为“白”,时间一长,牧马大沙遂变为“白马驮沙”。久而久之,“白马驮沙”又逐渐演变为“马驮沙”之名。马驮沙是靖江地名史上被官方和民间一致认可且存在时间最长、使用频率最高的地名,直至今日,此名仍被靖江人所熟知并广泛使用。历来省郡志皆将“马驮沙”作为靖江别称。

“马驮沙”这一名称还衍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。说是在三国·吴赤乌年间,靖江孤山寺里养了几匹马,其中有一匹白马乃是神马,但不为世人所知。一天,寺里的和尚为了修庙,就让这匹神马驮土上山。半途,白马受到惊吓,突然奋蹄扬威,从孤山跳人江中。后来在白马入江之处,渐渐涨出了一块沙洲。此沙洲越涨越大,最后形成了靖江这块土地。且《广陵志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:三国·吴赤乌年间,“有白马负土人江而成此洲”。其实靖江沙涨的原因是江水将上游泥沙携带到下游,受海潮顶托流速减缓,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陆地。旧《靖江县志》中说得很明白,“靖邑两沙,本以海潮逆江依孤山之麓渟聚成壤。”白马负土之说虽不可信,但这个故事神奇而美丽,千百年来流传甚广。于是,马洲、骥江、骥沙、骥渚等带“马”的名称均成了靖江建县前的名称。

(选自靖江民政局所编《马洲印记》,作者:常永明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删)

1天前
matuosha

马洲,靖江古名之一。自三国·吴赤乌年间(公元238-251年)成为吴主孙权的牧马草滩后,1700多年来,靖江许多地名均与“马”字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无论是面状地名县、乡、镇、行政村、居民区,还是线状地名自然村、路、街、巷,或是点状微地名,可以说各地名称以“马”为名或与“马”字相关字意为名者不下数千个,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名家族群体。这些成员的类型是:

古地名。有牧马大沙、牧马小沙、牧城、马洲、骥江、骥沙、骥渚、马驮沙等名,这些古地名均是靖江未建县前的称呼。

乡镇村名。有马桥镇、马桥村等。据史料记载,在明代,曾有一马队在今马桥镇区域急于过港,村民们立即用树木在港上临时修建了一座桥,后来当地将此桥命名为马桥,所在乡、镇、村名称亦以“马桥”命名。

自然村名。以“马”为地名或以“马”姓为名的自然村名,全市共有18个。西来镇的马骏村,斜桥镇的马家墩,靖城镇的马家场,团结镇的马家湾,红光镇的马吉圩,马桥镇、生祠镇、斜桥镇的马家埭,红光镇的双马坝等等。这些以“马”为名的自然村,聚居着众多的马姓家族,据统计,靖江以马为姓的就有6.18万人,占全市人口的千分之九十四。

江滩名。新中国建立后,在长江主航道以北的靖江市水域中,曾先后涨起了7个沙滩,统称江心滩。其中有两个与“马”字有关的沙滩,一名驷沙,一名骥沙。驷沙,1957年出水,面积400余亩。骥沙,1958年出水,面积2000余亩。

交通设施及企事业名。桥坝名,有马桥、大马桥、小马桥、马家桥、马桥头、马奚封桥、马尤方桥、双马坝等。企事业名,有三马机电厂、天马机电公司、马洲变电站等等。从宋代至清代,靖江所建四所书院,其中与“马”有关的地名有马洲书院、骥腾书院等。

街道及微地名。市区有骥江东路、骥江西路,市开发区有马洲路、骥阳路,城区及各镇、村以“马”字命名的微地名有数千户之多,这些地名无不带有“马”字或含有“马”的意义。南环路的白马塑像正是靖江古名——马洲的象征。

(选自靖江市民政局编著的《马洲印记》,本文作者:常永明,版权属原作者,侵删。)

1天前
matuosha

美人埭,位于原靖城镇合兴村。埭名来源于一个故事。

很久以前,长江北边住着连襟三个,大连襟、二连襟均是地主,生活富裕,三连襟生活寒苦穷得叮当响。

有一天,连襟3人同时在丈人家碰面了,二连襟悄悄和大连襟商量:“我们难得见面,今天出出三连襟的丑!"原来,三姑娘天生丽质,聪明伶俐,是位美人,大连襟对她早已垂诞三尺,随即说:“好,我们和三连襟打赌,各自以老婆作赌本。你看如何?”二连襟点头同意。

酒过三巡,大连襟首先提议:“俗话说,耕田要寻耙,喝酒要寻话。现在我们连襟仨来打赌,以各自老婆作赌本,各说一件趣事,谁说不出来就算输。”二连襟说:“我赞成。”三连襟一听,心里嘀咕:两个连襟究竟打什么鬼主意?一时也弄不清楚,只好勉强答应。大连襟说:“我家有只鼓,年初一敲一记,一直响到正月十五。”二连襟说:“我家有只酒缸,伙计掉进去,请了七条木船,打捞了七天七夜,也没有找到尸体。”三连襟一听,知道他们在炫耀豪富,自己家里穷,用什么相比呢,一时想不出来 。

二连襟看三连襟面有难色,无话可说,推了推大连襟说:“三连襟输了!你何不趁热打铁,明天就娶三姨子做妾。”

三连襟回到家里,闷闷不乐。老婆问原因,他便把打赌经过告诉了老婆。

第二天,三姑娘打发丈夫离家说:“你放心好了,待大姐夫、二姐夫来,我来对付他们。”

一会儿,大连襟领着花轿,吹吹打打来了,问三姨子:“三襟弟呢?”“他到江南评理去了!”三姨子说。“评什么理呀?”大连襟问。“江南的牛,头伸到江北来,吃掉我家150亩田稻,你看要不要评理呀!”三姨子说。“你撒谎,哪有这么大的牛呀?”大连襟问。“没有这么大的牛,哪有牛皮蒙你家那么大的鼓?”三姨子说。大连襟无言对答。

这时,二连襟来了,问三姨子:“三襟弟呢?”“他知道你今天要来,特地到月宫里去向吴刚借桂花酒去了!”三姨子说。“你胡扯,他怎么上天的?”三姨子从容答道:“我家的竹子,长得又粗又高,他是攀着竹子爬上月宫的。”“真有这么高的竹子吗?”二连襟追问。“如果没有这么高的竹子,要是你家酒缸裂了缝,哪有这么长的篾箍箍你家的酒缸呢?”大连襟、二连襟听后相对无语,心里直佩服三姨子聪明,只好认输,将花轿、吹鼓手等打发走,各自回家。

故事传出去以后,四面八方的人个个赞扬这位充满智慧的美人,并把这埭叫成美人埭。

(选自靖江民政局所编《马洲印记》,作者:徐汝明,版权为作者所有,侵删。)

1天前
matuosha

美人港,位于东兴镇中部,南接长江,北通横港。清光绪五年靖江县志)称:“美人港,纵贯刘闻沙,何时开挖无记载。”港以美为名,是因为民间有个感人的传说。

清咸丰年间,这里地处江滨,常遭江水冲击,有坍塌之势。当地一些相信神鬼的群众集资筹款在港边建了一座文昌庙,塑了文昌菩萨,冀其镇守,永保太平。

一年初秋,连下3天暴雨,江水猛涨,大浪拍岸,江堤被冲豁,致使洪水内灌,稻田淹没,房屋倒塌,老百姓只好搬到港岸和高墩上搭棚栖身。在此危急之时,许多人不去抗洪救灾,而到文昌庙去

烧香敬佛,求菩萨保佑。住在港边的一位少妇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她扛起钉耙,冲进庙内,将文昌萻萨推倒在地,砸了个稀巴烂,并大声对在场的村民说:“水快冲进庙里来了!泥菩萨过河,他自身都难保了,你们还在这里顶礼膜拜,这不是在愚弄自己吗?”但她这一举措并没有说服得了善男信女,反遭到他们的反对。

灾情严重,知县下乡察看,号召老百姓筹集青竹、芦苇、草袋等教灾物资,组织人力上堤挖土方、填草包、扎地龙,打坝堵口。这位少妇因丈夫生病,她顶替上堤和大家一起抗灾抢险,整整干了七天七夜,终因精疲力竭,脚未站稳,跌入港中,被刚甩入的地龙沉沉地压在水底。大家奋力抢救,但因地龙太沉,未能将她救起。

于是大家化悲痛为力量,终于把决口堵住,赢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。

待到冬季水位降低后,老百姓又将土坝翻开,找出青年妇女的尸骨,用棺木将她葬在殉难的港边。因该女子长相漂亮,被周围村民誉为“美人”。老百姓为纪念她抗洪殉身的事迹,将这条本来无名的港汊取名为“美人港”。

(选自靖江民政局所编《马洲印记》,作者:徐汝明,版权属原作者,侵删。)

1天前
Icefox Theme .